我们人生近1/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,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。与成人睡眠不同,婴儿不能自主入睡,需要大人辅助,并且有睡眠间隔短、易醒、爱哭闹等特点,令家长们颇为苦恼,尤其是抱睡后放床睡马上就惊醒的情况,被戏称为“落地炸”。
宝宝哄睡真的这么难吗?有没有什么神奇魔法可以让宝宝从“睡渣”变成睡眠好的“天使宝宝”呢?那你需要了解婴幼儿的睡眠规律。
婴儿睡眠活动周期
睡眠周期中各种阶段会不断转换,成人的一个睡眠周期的时长是90~100分钟,而婴儿则较短,4个月以上一般为30~50分钟,分为安静睡眠和活动睡眠。在讨论婴儿睡眠时,活动睡眠尤其值得关注,婴儿的睡眠周期如下:
0~10分钟,由迷糊正式入睡;
10~20分钟,逐渐睡得很深;
20~30分钟,深睡眠;
30~40分钟,从深睡眠中逐渐苏醒;
40~50分钟,睡眠周期临近结束,易于醒来。
睡眠关键点
睡眠时长逐渐减少
0~3个月宝宝的睡眠总量为14~22小时;
4~11个月为12~15小时;
1~2岁则下降到11~14小时。
醒睡间隔逐渐延长
0~3个月时,醒睡间隔为1~2小时;
3~6个月间隔1.5~2.5小时;
6~9个月间隔2~3小时。
睡眠规律逐渐形成
0~3个月,孩子出门时容易入睡;
3个月以后,外界环境对婴儿睡眠的影响增强了,宝宝对外界事物兴趣增加,于是在外面反而不容易入睡。受体内褪黑素激素等的影响,昼夜颠倒现象也逐渐消失;
4~6个月是睡眠规律形成的关键期。
很多宝妈们在哄宝宝睡觉时,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,那我们该怎么处理呢?
1、哈欠连天,却哄半天还不睡
解决入睡难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:睡眠环境的噪音、光线强度和温湿度等。抓住孩子的睡眠信号,月龄小的睡眠信号比较明显,如打哈欠、揉眼鼻等,随着月龄增大,睡眠信号会有所改变,例如突然一直咬东西,或者表情变木讷了,对挑逗没了兴趣等。
记录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长和醒睡间隔,找出大概规律,结合睡眠信号到点哄睡,不要错过睡眠窗口期,不然婴儿情绪崩溃更难哄睡。小月龄婴儿吮吸反应还比较明显,可以尝试使用安抚奶嘴入睡,但注意孩子入睡后要把奶嘴拔出,并且避开吃奶后半个钟内使用,以防胀气。
2、哄睡后,很快又醒了
想增加小睡时长,要了解睡眠周期的演变、避免过度疲劳和抱睡、保持睡眠环境一致、接觉、入睡能力、作息规律等。如果宝宝入睡前安抚过多,等到接觉时就会无招可用。所以,降低接觉难度得从入睡入手。
入睡时,宝宝的安抚少,接觉也会容易一点。如果宝宝已经学会自主入睡(不用安抚自行入睡),却还是不能睡长觉,可以先尝试接觉。通常宝宝满6个月后即可自己主动接觉,这时候宝宝如果在2次喂奶时间间期清醒,则可主动自己接觉,此时应避免打扰宝宝、避免积极喂奶,不要因为宝宝突然睁开眼或者哼唧、翻身就去跟他说话或叫醒,否则可能影响睡眠,先试着静观情况。
3、要抱着才睡,一放下就醒
抱睡现象可以说是很普遍了。抱睡和放床睡都是睡,为什么不提倡抱睡呢?首先最直接的,抱睡对大人来说,腰肌、手腕等容易劳损,一些人甚至会因此患上腰间盘突出、腱鞘炎。《婴儿睡眠圣经》中一书认为:“睡眠中的振动或移动会导致大脑处于一种浅睡眠状态,并削弱睡眠的恢复力。”抱着后放下,睡眠环境不一致,宝宝睡不长也有可能与此有关。那如何改善摆脱抱睡的困扰呢?
首先,在白天互动时,多抱一抱宝宝,满足宝宝拥抱的需求,可以减少宝宝睡眠中对抱抱的需求;其次,放宝宝下床时,可以让其臀部先着床,再将头放在床上,放下时不要鬼鬼祟祟,动作要干净利落、一气呵成,并结合拍动、给宝宝侧身、按手等辅助安抚措施,放床后先稳定1~2分钟再将手抽出。
对于3个月以内的宝宝,实在放不下的可以尝试等宝宝入睡20分钟进入深睡眠后再放下。也可以尝试“嘘拍法”哄孩子入睡,就是让孩子侧身躺着,边轻拍屁屁边轻发出“嘘嘘”或”噢噢“的声音,或者小声哼唱歌谣。总之,完成睡眠的主体是宝宝,家长需要激发他的本能,多给机会练习。
解决睡渣宝宝的睡眠问题,不但需要正确的方法,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的耐心。宝宝在需要安全感时也不要故意不抱,多点耐心和尝试,循序渐进,配合正确的睡眠训练,相信宝宝一定会慢慢适应的~